「侄兒拜見伯父、伯母。」進到周府之內,李悠發現周壽夫婦正在客廳等候,左右打量一番,卻沒有看到周南的身影。
見他這副模樣,周夫人不禁抿嘴笑道,「都快要成親的人了,怎麼還叫伯父伯母?」李悠關心的周南的樣子讓她十分滿意。
「小婿拜見岳父岳母。」李悠馬上換了稱呼,周夫人臉上的笑容更盛,就連一向古板的周壽也沒有表現出不悅。
「文陽此次出征辛苦,能平安回來就好啊。」周壽感慨道,此次御駕親征之時他願意為會大勝而歸,沒想到卻是一敗塗地,三十萬大軍僅剩下兩萬多人回京,特別是英國公丘元德等勛貴殞命的消息傳來,東城滿是一片白色,四處可以聽到哭聲,這讓他每天都提心弔膽的打探着李悠的消息,生怕自己老友的孩子、女兒的姑爺有什麼意外。
特別是李悠被困尉州城、消息不通那些時間,周夫人整日唉聲嘆氣,周南以淚洗面,好在許光悄悄回京才將他們安撫住;可是這仍然不能讓他們放下心來,如今見到李悠回來才算是徹底放下了擔憂。
「勞煩岳父岳母為我擔心,小婿實在是罪過。」李悠連忙告罪,哎,也不知道周南這些日子到底哭了多少回鼻子。
「這次你既然立下了大功,那就和皇帝求個情,給你換個輕鬆點的官位,以後也就不用出征了。」心疼女婿的周夫人勸道,她可不想自己的女兒再為李悠擔心了。
「小婿過幾日就打算向陛下辭行返回嘉州去,此次前來也存了想讓二位同意小婿在嘉州舉辦婚禮的打算。」李悠實話實說,如今是能早一日離開京城就早一日的好,目前京城的平衡十分脆弱,稍有差池就會被打破,他可不想再在這上面耽誤時間了。
「好好地為什麼要回嘉州去?你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陛下豈能不封官加爵?」周夫人有些不甘心,誰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個有出息的人?在她看來李悠這正是要大展前途的機會,為何卻要急流勇退?
「回嘉州也好。」這些日子京中局勢的變化也讓周壽心驚膽戰,他知道此時的京城以錦盒之前大有不同了,李悠的話也讓他萌生了退意,「老夫也打算告老還鄉,既然你想回嘉州的話,老夫就親自將女兒送過去吧。」
周壽的話讓周夫人吃了一驚,但出於對丈夫的信任,她並未直接發問,反倒問起李悠這些日子的經歷來;李悠挑了些輕鬆地事情說了即將,對於那些危險的事則一帶而過,儘管如此也聽得倆位老人吃驚不已。
他甚至還聽見窗外傳來一陣陣倒吸冷氣的聲音,或許周南現在正和丹青倆人在外偷聽吧?兩位老人倒也開明,說了一會兒話就藉口困了先行退去,李悠這才有了和周南單獨說話的時間。
「這些日子爹爹總是不讓我出門,太平那裏也少有聚會,我本以為是什麼原因呢?沒想到這裏面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周南上上下下的打量他一番,發現他並未受傷才算安心下來,忍着淚水說道,「現在你可算是平安回來了。」
見四下無人,丹青也躲到了一邊,李悠連忙憐惜的將她摟到懷裏安慰道,「本爵爺武藝出眾、精通兵法,那是那麼容易出事的。」
「嗯,悠哥哥最厲害了。」若是以前周南或許就要笑話他厚臉皮了,可此時卻是一臉認真地表示贊同,她方才在外面也聽到了李悠的話,能在這樣不利的局勢下全身而回,自己這位姑爺還真是不同凡響。
終究是還沒過門,倆人不好單獨待太長的時間,稍微說了幾句話李悠就該回家了,臨行前說道,「等過幾****去向陛下辭行,然後在咱們一起去嘉州,等成親後我帶你去遊覽嘉州的美景。」
周南聞言紅着臉小聲的應了一句,顯然也很期待李悠所描述的生活。
從周學士府上回到嘉州伯府,還沒顧得上和姚廣孝繼續商議,許光就又送來了一大堆的請柬,這裏面既有太平郡主這樣在京城之變中出力頗多的盟友的,也有丘尚儉這樣和自己並肩作戰多日的,還有鄭亮等國子監同窗的等李悠把這些看完病選出在那些不得不去的,和許光商量好行程後,已經是亥時了。
儘管已經夜深,但事情緊急李悠也不顧得其他,立刻匆匆趕到姚廣孝的房間裏,和他繼續商量起接下來的對策。
「現在為難的就是如何說服陛下將我放行了。」李悠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最擔心的問題,「如今陛下在京中並無多少可靠的人手,我算是比較得他信任的人之一,他恐怕沒那麼容易將我放行。」
「此事貧僧已經想好了。」姚廣孝智珠在握,「如今陛下對主公是既信任又猜忌,信任是因為您多次救他與危難之間,猜忌是因為您在他這一方的人馬里威望過高;您若是離京可以讓他方才猜忌,所以若是有合適的李悠,他不會過於阻攔。」
接着姚廣孝慢慢道出了自己的計劃,李悠一邊點頭以便為姚廣孝查漏補缺,畢竟他才來到大魏沒多久,對於大魏朝堂上的各種習俗及勢力分佈並不全都清楚,還需要理由根據他的思路來完善計劃,不過姚廣孝的這個方法聽起來似乎的確可行,雙方一直商議到子時才算將此事確定,然後各自回房睡去。
李悠洗漱完畢躺在床上,還沒合攏眼睛,虎符就再次亮了起來,「任務時間到,請宿主做好進入任務世界的準備,本次進入的世界為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進入方式為肉身進入」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這是要參與什麼戰爭?而且還是肉穿?這可是第一次啊,沒了虎符所準備的身份,自己到底該如何來完成任務呢?還沒等李悠發問結束,一道白光照射在他的身上,他眼前一黑暈了過去。(未完待續。)
第203章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